• <nav id="0u0iw"></nav>
  • <xmp id="0u0iw">
    <xmp id="0u0iw">
  • 青島 您附近的私人醫生

    新聞動態

    開學季送給孩子飲食小貼士:三法一湯 不再一月一病

    作者:

      漫長的“假期”結束了,馬上迎來開學季,孩子要收收心啦!對寶寶來說,這兩天最重要的事,就是調整好情志,重拾早睡早起去上學的習慣,情緒上不要過于興奮或焦慮。對家長來說,“神獸”終于返校,可以松一口氣了嗎?對一些家長而言,能讓寶寶全勤上學,不生病請假,比登天還難。很多家長都有困惑:別人家都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吃太少發愁,只有跟許教授學過科學喂養的我們,才會為孩子吃太多、吃太寒而發愁。暑假好不容易在家調理好脾胃,一開學去學校吃飯,孩子就會臉色變差、積食、拉肚子或者各種感冒發燒傳染。這該怎么辦呢?

      看似豐富的幼兒園餐單

      普遍量多、過寒、消化時間少

      我們拿廣東某所規范化辦學的民辦幼兒園3天餐單為例:

      周一

      早餐(8:00)

      青瓜肉絲湯面

      鵪鶉蛋

      水果餐(10:00)

      蘋果

      香蕉

      午餐(11:00)

      鮮菇炒雞肉

      肉沫煮冬瓜

      淮山玉米豬骨湯

      米飯

      下午餐(15:30)

      綠豆糖水

      奶黃包

      周二

      花卷 蜂蜜蛋糕

      酸奶

      圣女果

      雪梨

      火腿炒玉米粒

      蒜蓉菜心

      紫菜蝦皮蛋花湯

      番薯粥

      周三

      南瓜小米瘦肉粥

      雞蛋

      柑橘

      耗油蘿卜燜肉丸

      云南小瓜炒肉片

      蓮藕綠豆豬骨湯

      西紅柿肉沫蝴蝶粉

      據該幼兒園家長反映,孩子一天四餐營養分配“比較合理”,如果能再多一頓牛奶餐,就更好了。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不妨回想一下:這些食物性味是否真的適合孩子?餐單選擇的水果大多偏寒,酸奶、綠豆糖水等飲品也是寒的。長期食寒會導致寶寶脾胃受損。食物的量是否過多?孩子不知節制,家長要每天早餐后具體看孩子有沒有舌苔、口氣、大便、睡眠不正常,是否有積食、消化不良、肚子鼓脹不舒服等情況。

      小貼士:

      實在無法每天早餐后“10秒判消化”的,可另選固定時間每日觀察,例如每天孩子放學后觀察。有的孩子回家后,家長還會給加零食餐或下午茶,然后正式晚餐。不用懷疑,1天6頓的量,肯定過多了。

      每餐間隔是否過短?早餐過后,教室內往往會進行比較舒緩的小課堂、小游戲,到上午水果餐的時間,孩子普遍還沒消化完早餐。午餐過后,孩子常常午睡1~2小時,食物積存在肚子里,沒多久又迎來下午餐。不少“示范性”幼兒園還會定期舉行生日會、兒童自助餐,會有蛋糕、面包、各色甜品,量大、滋膩的飲食隱患讓孩子的脾胃不堪重負。

      中醫認為“脾胃乃后天之本”,百病的根源往往在脾胃。孩子之所以一上學就一月一病,抵御外界病邪的能力降低,其實多數是因為脾胃消化的問題沒解決。但我也理解,寶寶越大,飲食越不受自己調控。對上班族家長來說,孩子一日三餐只能托付給學校和老人。

      一位媽媽說:和老人家溝通,給孩子喂少點尚且難,和幼兒園老師溝通飲食問題會更難。難,也要做。尤其是學齡前階段,正是孩子體質調理的黃金期。等7、8歲生長發育落后了,再著急調理,就要花成倍的心力。

      和老師說:理性、具體表達孩子身體情況

      我理解家長和幼兒園、學校老師溝通時“難以啟齒”。但關乎孩子的身體健康,大多數老師了解情況后都會理解。家長也要理解,幼兒園老師要管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孩子。在和老師單獨溝通時,就要理性地說明孩子的具體情況。比如,對于積食比較嚴重、已經化熱、化濕,甚至嚴重影響體質和生長發育,疳積、易感的孩子,一定要和老師提出喂養方面的建議:孩子體質差、常生病請假,跟不上班級進度。醫生建議戒口,像香蕉、雪梨、綠豆這些比較寒涼的食物不能吃。不需要老師在喂養上“特殊加餐”,也不需要“此食物減量,彼食物上加量”。

      和孩子說:呵護情志,教導簡單的食物分辨法

      對老師說的話,回家也要耐心對孩子解釋。這是我們常常說的情志因素。孩子大都很聽老師的話,盛多了也不敢剩飯剩菜,老師給的食物就得全吃光。有時,老師愿意配合家長,但孩子覺得“別的孩子有得吃,自己沒得吃”,心理上也會有落差,甚至會懷疑是否因為自己做錯了什么。我們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,可以這樣做:肯定孩子節約糧食、尊重老師的行為;和孩子一起回憶生病吃藥打針的難受不適;和孩子說明戒口的必要性。最理想的情況,是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溝通一次,讓孩子切實理解:老師是支持爸爸媽媽的建議的,我因為身體原因不吃某些食物,并沒有不尊重老師。

      除此之外,幼兒園的食物是周期性的,也會提前列出餐單。對于大寒、確實不適合孩子的食物,家長可以提前告知寶寶,教會寶寶基本的、簡單的分辨食物的方法??梢試L試給寶寶編順口溜、講故事,寓教于樂,比如:一天一個小蘋果,吃完醫生不找我,雪梨香蕉圣女果,吃多容易咳咳咳。

      家長親自做:幫孩子少吃、多動、助消化

      孩子上幼兒園,家長飲食喂養的“調控權”看似小了,其實背后還有很大發揮空間。尤其對于對于脾胃“亞健康”的孩子——不常生病,但時不時積食,比較難讓老師配合調理飲食。建議家長做好以下3點:

      ①晚上回來吃清淡、不加餐:幼兒園容易吃得比較雜,回到家就盡量吃少、吃軟、吃清淡。尤其不要再加餐、加奶、加補益的湯水。如果孩子的早餐在幼兒園吃,我們之前推薦過的、適合早餐食用的食療粥,也可以當晚餐食用。

      ②飯后的運動,從散步開始:動則生陽,能有效提升氣血循環的速度,健運脾胃。不過,不建議吃完晚飯后進行跑步等量大的運動,可以帶孩子下樓散步。年齡較大的孩子,可以飯后1小時選擇騎車、跳繩,適合的氣候環境下,還可以選擇游泳。

      ③及時助消化:即使孩子身體各方面都不錯,周末的時候,我也建議家長讓孩子吃一次素食+三星湯。這樣可以及時預防孩子積食,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消化狀態。這可以說是最簡單有效的增強抵抗力,預防孩子生病的方法之一了。

      資料來源: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

      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