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說抑郁焦慮和心血管疾病,關系真是很密切,常常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。
隨著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運行,人們經常處于緊張焦慮之中,相伴而生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快速增加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曾經預測, 2020年,抑郁將成為繼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疾病。
抑郁焦慮和心血管病關系很密切,和糖尿病關系也很密切。
這是因為,精神情緒、心理行為因素,可以導致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習慣,這就增加了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患病和急性發作。
比如持久緊張的工作壓力、生活中的不如意、人際關系不好、以及個人的一些人格特點,焦慮、抑郁的情緒等,就可以導致生活節奏過快、缺少體力活動、以及吸煙、酗酒、夜生活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就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抑郁焦慮和心血管病是有“共病”因素的。有抑郁障礙的患者,得高血壓、心臟病的風險會顯著增高,并且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。反過來,高血壓、心臟病人患抑郁障礙的風險也明顯增高。
研究發現,抑郁癥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概率是沒有抑郁癥的1.5~2倍。而且焦慮、抑郁都是心血管事件、心性猝死、心力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、預測因子。比如冠心病人若是合并了抑郁癥,那遠期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度就會是非抑郁患者的2~2.5倍。
國內多項調查都顯示,冠心病、高血壓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患者抑郁/焦慮的患病率很高。作為心內科醫生,出門診就能感覺到,很多患者都是處于緊張焦慮、抑郁狀態中。
有研究報告,在高血壓患者中,焦慮癥的檢出率可以高達50%,而女性患者焦慮的危險性更高。冠心病患者,患抑郁的也比沒有冠心病的多;心肌梗死后,抑郁的發病率可以高到普通人群的3倍,而年輕女性急性心梗后發病率更高。
早先認為老年人抑郁/焦慮的患病率要低一些,可是調查顯示,老年患者抑郁/焦慮的患病率并不低于非老年人。
為什么抑郁/焦慮會和心血管病關系這么密切?
因為緊張、焦慮這些精神情緒、心理的改變,是和身體里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、應激有關的。這既是心血管病發病的機制之一,又是疾病的后果。
研究發現,高度焦慮與心臟自主(交感/迷走)神經活動的異常和血管內皮功能的異常存在著特殊的相互作用。因此,焦慮就成為諸多心血管事件的誘發因素。而抑郁癥和焦慮障礙常常是并存的,90%以上的抑郁患者都會感到輕重不等的焦慮。
因此,抑郁焦慮就會引起身體里交感神經的興奮,引起神經內分泌激素的異常分泌,引起胰島素的異常分泌、全身的代謝改變。因為,人是一個整體。
這種交感神經興奮、神經內分泌的改變,就會使得心跳加快、心肌收縮力增加,心臟的耗氧也會增加;這些改變還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,心肌供血就會減少;會使得血壓升高、血脂升高,動脈更容易硬化;如果血管壁上有斑塊,冠脈痙攣、血壓升高會使血管壁受力改變,斑塊就容易破裂。
交感神經興奮,容易發生心律失常,還會使心肌發生室顫的閾值降低,容易觸發了。因此,發生惡性心律失常、猝死的機會也增加了。
身體里的這些異常改變,還會影響血小板功能,使血小板更活化,其他凝血功能也增強,更容易“長血栓”了。
總之,這是一系列改變。
這些改變,增加了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的發生,增加了冠心病、糖尿病、動脈硬化、血栓的發生,也就增加了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的發生。所以,抑郁/焦慮是會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和危險程度的。
同樣,心血管病的患病增加,心梗、腦卒中、糖尿病的發生,也會使得患者更加抑郁焦慮,這樣互為因果。
不少心血管病患者在患病之后對疾病的顧慮大,甚至消極悲觀。不少人有失眠,或是入睡困難、或是早醒。有些患者對于服藥、生活方式的要求比如戒煙限酒、控制飲食等有抵觸,不愿意遵醫囑,不好好服藥,因此也影響治療效果,所以預后也差。
因此,對于心血管病患者,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很重要。在健康生活方式中,心理平衡是四大基石中重要的一塊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界定,人的健康長壽60%取決于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習慣,另40%中,15%是遺傳,10%是社會環境,8%是醫療條件,7%是氣候因素。美國也有一項對200萬人的死亡原因分析,發現40%以上死于行為因素,其中19%死于煙草,10%飲食不合理、缺乏運動,12%精神創傷。所以,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,心理平衡很重要。
怎樣去發現精神心理問題?
有專家給出了“三問法”。問三個問題,如果有兩條都回答“是”,那八成就是有問題了。
1.是否有睡眠不好,已經影響白天狀態或需要用藥?
2.是否有心煩不安,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趣?
3.是否有身體明顯不適,多次檢查沒發現可以解釋的原因?
注意,這“三問”只是初(粗)篩,如果有問題,還需要再看???、再做測試的。
心理問題也是疾病,并不是“思想有問題”。發現了心理疾病不必回避,是可以治療控制的。
對于心血管病患者,治療了心理疾病,改善了焦慮抑郁狀態,也會改善心血管疾病的。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觀察就發現,同時治療了焦慮,降壓療效就會明顯提高,心室肥厚也會得到改善。